年僅兩歲的幼童小建輝不慎跌入湯鍋重度燙傷,高額的治療費用讓在荊州經營小面館的一家人一籌莫展。荊州百姓得知這一消息後紛紛伸出援手,“全城吃面”幫助這一異地務工的家庭籌集資金,迄今已籌集資金38萬餘元。(11月10日《新京報》)
  小建輝的病情仍需要繼續觀察,醫院也已決定,為他減免部分費用。小建輝是不幸的,又是幸運的——至少,小建輝的父母不用再為籌錢治兒子的病犯愁。
  在我的印象中,“全城吃面”為一個人治病,不是第一回。早在去年年初,河南鄭州李記滷肉刀削麵館老闆李剛身患骨癌,需要治療和休養,鄭州不少市民紛紛相約去李剛的面館吃面,結賬時悄然在碗底留下幾十元、幾百元不等,不少人甚至攜家帶口,跑幾十里路專門為吃這一碗面。“全城吃面”成為鄭州一道靚麗的風景線。今年9月,面館老闆李剛因骨癌醫治無效離世。李剛將自己的眼角膜捐獻出來,成為留給這個世界的最後禮物。
  毫無疑問,“全城吃面”的場面令人動容,這種一人有難、眾人相助的新風彌足珍貴,值得褒揚和提倡。我們的社會永遠需要熱心腸。
  “全城吃面”令人感動,也發人深思。在新聞媒體上經常有類似的報道,一些家庭經濟困難的人生病需要住院,面對數額不等的醫葯費犯愁。媒體呼籲社會上的好心人伸出援手,幫幫這些困難群體。但是,並非所有人都有李剛、小建輝幸運。甚至出現了河北保定農民鄭艷良“鋸腿自救”、北京下崗男子廖丹“刻章救妻”等極端案例。
  如此看來,“全城吃面”雖然可貴,充其量只是一劑“速效救心丸”。一方面,政府要儘快建立完備的大病救助機制,讓人人享有醫療保障;另一方面,我們的慈善機構也要主動作為,積極作為,在老百姓需要的時候發揮作用。這才是老百姓的“救命寶”。
  受郭美美等消極事件影響,紅會等慈善機構的公信力受到嚴重傷害。慈善機構需要通過實際行動重塑自己的形象。百姓“全城吃面”救助困難病人,對於慈善機構而言無疑是一次重塑形象的絕佳機會。相關慈善組織,完全可以通過救助弱勢群體的實際舉動,充分激發公眾參與慈善事業的熱情。
  還應當看到,病有所醫是公民的基本保障。目前,還有一些老百姓看不起病,這需要通過進一步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來解決。政府要從加大醫療保障體系建設入手,讓人民群眾共享醫改成果。
  事實上,本屆政府一直在努力,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工作正在穩步推進。今年,政府醫改的重點內容包括:繼續加大投入,實行醫療、醫保、醫葯三聯動;加快公立醫院改革,使醫改試點醫院覆蓋全國50%以上的市縣;有序放寬社會力量辦醫準入,落實醫師多點執業政策;完善基本藥物制度;規範藥品流通秩序,防止藥價虛高。
  可以預計,隨著我們國家關於醫療衛生體制相關改革舉措的逐步到位,隨著慈善機構的積極作為,隨著社會守望相助風氣的漸成氣候,必將編織起老百姓生命安全的大網,人人病有所醫指日可待,而“鋸腿自救”、“刻章救妻”的悲劇必將終結。
  文/張衛斌
  
  (辣味時評,一掃就行!歡迎各位親愛的作者關註紅辣椒評論官方微信!同時官方微信平臺將不斷推薦展示優秀作者!)  (原標題:“全城吃面”是“救心丸”非“救命寶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s37jshem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